— 長照路上的親情與沉默
緣起:
劉先生,84歲,案主離婚/前妻住淡水/育有一女一子,目前與案子同住。案長女已婚,定居美國,鮮少聯絡。
病史:高血壓、糖尿病、高血脂、顱內出血(且顱內有大小陳舊型血塊顱內出血.術後)、青光眼,可理解簡單字詞進行對答,短期記憶力不佳。
老劉的微笑
「劉爸您好,我是長照督導,來看您,最近還好嗎?」
劉先生躺在床上,看來有點虛弱,但仍可以擠出微笑道:「還好,你不用常來看啦,年輕人要工作,很麻煩。」
「我記得你最喜歡唱的那首歌喔,明天會更好,我可是還會唱呢!」
「哎呀,都忘記了,歌詞想不起來了」
「我放音樂囉」
就這樣,每次的家訪,劉爸跟著音樂也哼唱起來。接著他會說,這首歌好紅喔,當初在學校辦活動時媒合了好幾對新人。
每次的家訪,情節是重複的,但是他還是很喜歡。
小劉的無奈
就在訪談後,劉先生的兒子–小劉說 :「等你走後,他就會回到老樣子,甚麼事都會用罵的。然後自己偷偷的買甜食,連花生仁湯罐頭都偷藏在床底下。糖尿病這樣吃,是不是很恐怖? 」
因為每一次的住院,其實都是非常折磨的經驗。
我知道兒子的無奈,父子之間的對話總是像僵直性脊椎炎的頸項一樣動不了,每一句話都會引起他心靈痙攣般發作。再加上,假日還要奔往淡水,照顧分居已久的媽媽。父母離異的小劉奔波在兩地長期照顧。
我曾問,你結婚條件不錯,不應該單身才是,他笑答:「鱟,越來越沒有條件了,前些年女朋友看到家裡有老人要照顧,就分手了。」
喔,原來被長照嚇到了。
臨危授命
前一陣子,小劉先生突然在颱風天前賴我,說他要緊急出國,老劉交給我看著。
蝦密?多久?這樣不是變成獨居老人了?
「我姊姊罹癌,聽說已經末期臨終。我騙我爸是出差,若發生甚麼事,就是幫我叫119。」
一時之間,好像也不能推拖,但又覺得怪怪的,好像是代客泊車 ? 「來,讓你開,若是故障了送車廠就好。」
受託在小劉出國期間,我只能*裝*敬自強,處變不驚。居家照顧像巡邏需要定點打卡。連續兩周,早晚問安,像微服出巡,其實是刺探民情。
照顧老人,如果身體是國泰民安,那就好像賺到一個太平盛世;如果頭痛失眠,肩膀痠痛,就推給枕頭落枕 ;如果老化失智就說是記憶短路,想不起來是電路接觸不良,也算是天空偶而飄來一陣雨,絕對是正常。但這一次,我祈禱老劉的車況能日日平安,不敢多想若有個三長兩短,深怕招來靈性的吸引力的法則。
難以開口
小劉說在他還沒有回台灣前,絕對不要說溜嘴。一時之間覺得,接受請託就像爬上鋼索,接著再丟給你一根鋼管,絕對要保持生態平衡的撐著,務必要一起粉飾太平。
兩週後,我在賴上怯生生的問: 「姐姐呢? 」
他回:「她已經圓滿了。」「不要對我爸說,沒有必要告訴他。」
傾刻,我突然有昏眩感,被擊中的感覺。
三周後,小劉回來了,鋼索取下,鋼管也取下, 雖然如釋重負,但也只能裝出河清海晏的樣子。我答應當事人不說。
難以開口的事其實也不少。
最近,趁著一次服務契約的簽訂,聊到緊急就醫的處置,我開口提醒了小劉,最好建議父親預先到醫院去簽署DNR。
人的一生,無論繁華與平淡,終究都會謝幕。在下台一鞠躬前,我們都能擦拭一顆感恩的心,領受愛與憎,無愧天地。
便利貼
很多長輩都想在家順順地走,但若沒有事先跟家人討論與準備,送醫就是面對醫療常規流程,生命的終點被機器圍繞。醫療科技的進步與全民健保的保障之下,加上民眾恐懼死亡、醫師習慣救到底,國人要能善終非常不容易。
因為如果病患身邊的家屬沒有正確的觀念,突然發現病人沒有了呼吸心跳,一定會大吃一驚。如果場景發生在家裡,家屬很可能會緊急地叫119,把病人送到急診室,希望醫護人員盡力救治。醫生因為不了解狀況,當下一定是進行全套的急救,結果可能是病人的牙齒斷了幾顆、肋骨斷了幾根、口腔滿是鮮血,可能在一些維生設備和急救過程下,癒後狀況極可能生活品質不佳且壓力巨大。幸或不幸?如果醫護人員了解病況,也知道病家是否簽署過DNR,比較不會出現上述的場景。
估計台灣現在有五千多人戴著呼吸管、鼻胃管、導尿管躺在慢性呼吸病房,有數十萬人無意識靠著人工餵食管躺在養護中心、家中生不如死。民眾和醫師的死亡識能不足,臨終的老衰重症者都被送到醫院,導致垂死之人必須經過殘酷的醫療死。
由此,我們看見:
1. 長照不只是體力活,更是心理的考驗
• 兒子小劉長期承擔父母的照護責任,甚至影響了自己的感情生活,顯示長照不僅是時間與精力的消耗,更會影響照顧者的生活規劃與情感選擇。
2. 親情有時沉重,但依舊難以割捨
• 即使父親脾氣不好、難以溝通,小劉仍選擇默默承擔,而面對姐姐的離世,他也選擇不告訴父親,顯示出親情的糾結與無法割捨的牽掛。
3. 關於死亡的對話,總是被迴避
• 文章中提到 DNR(不施行心肺復甦術)的問題,這是一個現實但敏感的議題,很多家庭不願意提前討論生死,導致臨終時充滿遺憾或混亂。或許我們應該更早面對並討論這些問題,而不是等到迫在眉睫時才匆忙做決定。
4. 照顧者的壓力需要被看見
• 小劉在颱風前臨時出國,委託作者「看顧」父親,這其實反映了照顧者的無助。他不是不愛父親,而是長年的責任已經讓他疲憊不堪,甚至連自己的生活都難以安排。這也提醒社會應該更重視照顧者的支持系統,否則他們可能會在壓力下崩潰。
5. 人生的終點,需要更多的理解與準備
• 無論是父親的健康狀況,還是姐姐的離世,文章都反映出「離別」的不可避免,但人們卻總是難以開口談論它。
6長照過程中充滿的情感糾葛、責任與無奈,特別是在面對生命的脆弱與離別時,人們往往選擇沉默逃避的課題。